晨雾未散的苏北油区,抽油机的“叩首”声惊飞芦苇荡中的飞鸟。江苏油田油服中心综合技术服务公司的劳动者们在不同的岗位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奋力保产的美丽画卷。
注水井的“护理工”
5月2日清晨8点,在韦8-38井洗井现场,党员车组长陈强军盯着操作台里的监控屏里的洗井参数,手指在屏幕上熟练的点击着。这位56岁的新党员,在去年正式转为正式党员——他为了抢在五一期间完成5口注水井洗井任务,他已经三天没回家了。
“陈组长,这口井取样时发现返排液含砂量超标!”班员李学庆举着取样瓶跑了过来。陈强军正在车里填写着实时洗井记录,“噌”地起身,戴起安全帽就往井口跑。
井口旁,另一名组员陈家业正拧动阀门,压力表指针突然剧烈跳动。“停!地层有堵塞!”陈强军一把按住他的手,从工具包里掏出本磨破皮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二十年的洗井参数,查看了起来。
“压力控制在12兆帕,避免返液排量过大过快!”陈强军的声音混着设备轰鸣。随着洗井清水液有节奏地压入地层,返排液逐渐变得清亮。“含砂量明显降低里!”陈强军端详新装入取样瓶中的洗井液兴奋的说到。
据了解,截至5月5日,公司两个洗井班组共加急洗井29口。
浪尖上的“摆渡人”
5月3日清晨5:50,天还没透亮,高集湖面的雾气裹着凉意。陈叶蹲在飞鱼船尾,手电筒的光束扫过雅马哈发动机的每一寸管线。他忽然停住,指尖蹭了下冷却管接头,随即从工具包里准确抽出一把缠着蓝胶带的扳手进行紧固。
“叶哥,气象台说阵风四级……”
“看水纹。”陈叶撩了把湖水,“浪头碎得跟鱼鳞似的,超不过3级。”他随即掏出测风仪,站在码头高高的举起,仪器上切实数据稳定在2.9级。
朝阳刚染红湖面,采油厂换班人员带着设备跨上船。陈叶一把拽住他的救生衣:“卡扣没旋到底,请正确佩戴!”船刚离岸,马达的震震动惊散了船边的鱼群。
当大家正在各个景区排队打卡时,陈叶正蜷在船底更换渗油的密封圈。他抹了把汗向甲方人员自豪的说到:“这已经第三天值班了,我们是24小时待命,你们有任何问题直接到值班点叫我!”
据悉,假日期间,公司3个湖区值班点累计飞鱼出航150航次。
竞速时间的“碳路者”
5月2日凌晨,手电筒的光束刺破井场夜色,压注值守人员吉荣成趴在柱塞泵撬装设备上,耳朵紧贴冰冷的金属外壳。十分钟前,监控屏上的压力曲线突然“打摆子”,他抄起工具包就往现场分析问题并进行处置。
“刺漏点在第三根柱塞!”气态二氧化碳的嘶鸣声瞬间灌满耳膜。五天的晨昏颠倒,维修人员副班长张金龙的值班日志上满满的记录了一切。
假期最后一天,项目组党员副经理陈斌疲倦的坐在办公室内,现场11套注气设备仍在轰鸣,恍惚间仿佛听见他的儿女在电话里抱怨:“爸,放假了,你也不回来陪陪我们。”他手指不停的敲击着键盘,记录每一天发生的各类情况,眼睛时不时扫一眼桌面上的手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现场打来的紧急电话。
五一假期结束的清晨,CCUS项目组累计压注1775吨——这是五天里他们向地层注入的液态二氧化碳总量,这串数字背后,是一场设备运维的“极速赛跑”。
(正文已结束)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